
唐朝统一天下后,中原地区迎来了长期的和平局面,战事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或敌国境内。在这段辉煌时期,唐朝先后征服了东突厥、西突厥、后突厥、高句丽、高昌、百济、薛延陀、吐谷浑等多个政权,几乎每场战役都以唐军的胜利告终,这些辉煌战绩铸就了唐朝的强盛国威。然而,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。鲜为人知的是,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唐玄宗天宝年间,唐朝在西北、西南、东北三个战略方向接连遭遇重大军事失利,三场战役合计损兵超过20万人,这些失败似乎预示着大唐盛世的终结。
在西北方向,爆发了著名的怛罗斯之战。这场战役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(大食)为争夺中亚控制权而展开的首次直接交锋。战场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塔拉兹地区(古称怛罗斯)。751年,即安史之乱爆发前四年,唐军在这场战役中遭遇惨败,伤亡达1.5万人,此战彻底阻断了唐朝向西扩张的步伐。唐军主帅高仙芝是高丽裔名将,曾率军翻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,成功征服小勃律国而威震西域。但正是这位名将的贪婪引发了这场战争——他为了掠夺财富,诬陷石国不臣,攻灭其国并俘虏国王,还趁机攻打突骑施。这些暴行导致唐朝在西域威信扫地,石国王子联合大食等势力准备复仇。高仙芝率2-3万唐军及仆从军长途跋涉三千里,在怛罗斯河畔与十余万阿拉伯联军对峙。激战五日后,葛逻禄仆从军临阵倒戈,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,导致唐军溃败。大将李嗣业率陌刀队拼死断后,高仙芝仅率数千残兵逃回。此战不仅使唐朝失去西域扩张机会,更暴露了边将贪暴、中央纵容的严重问题。
展开剩余58%西南方向的唐征南诏之战同样惨烈。南诏本是唐朝为牵制吐蕃而扶持的云南地方政权,但因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南诏王阁逻凤并勒索财物,导致双方反目。751年,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征讨,拒绝南诏的求和,结果因不熟悉地形而惨败,损失6万人。754年,宰相杨国忠又派李宓率7万大军再征,结果因瘴气瘟疫和南诏的消耗战术而全军覆没。两战共损兵13万,但杨国忠竟向玄宗谎报胜绩,足见朝廷腐败已极。这些战役本可避免,却因边吏骄横和朝廷昏聩而酿成大祸。
东北方向的契丹之战同样惨败。751年,安禄山率6万大军征讨契丹,冒雨急行军导致士卒疲惫、武器失效。在契丹大本营,因奚族骑兵倒戈和指挥失误,唐军几乎全军覆没,安禄山仅率20骑逃生。此战虽属正常征讨,但暴露出将领刚愎自用和军队管理混乱的问题。
天宝年间这三大败仗合计损兵20万,正值安史之乱前夕。它们共同揭示了唐朝边防将领骄横贪暴、中央管控失效、军事指挥失当等深层次危机。这些失败不仅是军事挫折,更是盛世将倾的预兆,为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。从这些战役可以看出,曾经战无不胜的唐军已在外战胜利中迷失自我,将领们骄傲轻敌,朝廷对边将的暴行姑息纵容,最终导致帝国在内外交困中走向衰落。
发布于: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